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Q&A 電腦保養的方法

電腦要如何保養 因為我的電腦不是顯示卡壞 就是記憶卡有問題

不然就是開機不暸 請幫幫我如何讓電腦長命百歲

A電腦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重要一環,現在的學生、上班族也把電腦當成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有人甚至家中還不只一台電腦呢?常常使用電腦的人有沒有常常保養電腦啊?保養?電腦要保養?不是打到壞再換一台就好了,甚至還沒有用到壞,新的東西就出來了,再買新的就好了,幹嘛要保養?其實電腦是需要保養的,就像是車子,若是不保養,小問題不解決,到時候就會變成大問題,到時心愛的電腦可就要進廠大修了,所以在這裏要為您介紹電腦保養小常識。





電腦可分為輸入設備(鍵盤、滑鼠、SCANNER)、輸出設備(螢幕、印表機)、主機(CD-ROMMODEM、硬碟)等,現在就要為您一一介紹它們的保養之道。





一、鍵盤:鍵盤是大家最常用的輸入設備,但大家是不是會發現鍵盤是我們手指頭接觸最頻繁的地方,上面若是沒有什麼防塵蓋的話,那鍵盤上肯定是很多灰塵的,這樣鍵盤就容易被灰塵弄得有時會接觸不良,另一方面,若是您喜歡一邊打電腦,一邊吃東西的話,那一定也吃了不少髒東西的,所以為您的鍵盤加上一個防塵蓋喔!不過也有人覺得因為一個鍵盤也才幾百元而已,所以有許多的人不理它,大不了壞了再買一個就行了。





二、滑鼠:滑鼠是另一個常用的輸入設備,也是常常出問題的東西。是不是常會發生滑鼠不靈光,有時要往左,偏偏它就往右,或是有的時候動起來不太靈光。大部份的原因是我們的滑鼠沒有清了,滑鼠因為是靠底下的球滑動來定位的,所以上面一定沾滿了灰塵,若是發現滑鼠不靈光的時候,就是要把球球拿出來清一清,這樣子就像是有一個新的滑鼠一樣喔!





三、掃描器:掃描器也是一個很怕灰塵的設備,因為上面一有灰塵我們掃描的品質就會變差。另外一件要注意的事,若是沒有要用到掃描器的話可以不用開,但有些掃描器是沒有開關的,只要電腦一開就會自動啟動,電腦關掉它就會自己關掉,這樣子若是我們的掃描器不是每次開機都要用到的話,就比較傷了喔!





四、螢幕:螢幕是我們最常要看的設備,所以買螢幕的話千萬不可省,不可為了便宜幾百、幾千元,而買了一個不好的螢幕,這樣子吃虧的可是自己的眼晴和身體喔!所以電腦的東西什麼東西都可以省,就是買螢幕的錢,千萬要買一個好一點的,尤其是天天都是使用電腦,而且使用很久的更是要注意。若是可行的話,可以買液晶式螢幕,不過價格似乎貴了一點,那就看客戶大人自己的預算囉!螢幕保養的學問就比較多了,像是色彩的明暗、對比要適中,這樣子眼睛才不容易疲勞,另外螢幕也要常常擦拭,常看到許多的人用手去指螢幕,結果螢幕上都是指紋,這樣真的是有害我們的視力。再來就是比較有爭議的護目鏡,它的用處是眾說紛紜,不過它的價位多少也會有一些影響,就是要選一個好的護目鏡,玻璃的易反光,網狀的畫質影響較大,也是看客戶大人自己的喜好囉!





五、硬碟:硬碟也是有使用壽命的,大概幾年後就會開始有壞軌,再來就是資料開始讀不出來了,所以常備份資料,是不二法門,也可以防止病毒。硬碟最傷的時候是在開關機的那一剎那,就像飛機起降是最危險的是一樣的。因為硬碟的磁頭是浮在硬碟的圓盤上的,所以要是有任何部位碰撞的時候,資料就會有問題了。所以電腦在運作的時候,不要去移動電腦就是這個原因,其他的裝置還不會有什麼問題,硬碟可就關係大了。另外一個觀念是不要常常的開關電腦,這樣子硬碟反而容易壞,因為一開一關,硬碟又被操了一次。所以要是吃飯,或是離開一陣子,就不要關電腦,只關螢幕就行了。





六、CD-ROMCD-ROM最常發生的問題是挑片,讀不到資料。那就要定期的清理CD-ROM,有的人是不是從來都沒有清過,另外就是光碟片要好好的保管,不然刮痕太多,也是會影響資料的讀取。





七、MODEMMODEM是上網族必備的裝置,其實MODEM也沒有什麼要注意的,就是使用完後要記得關,有些人的MODEM是開24小時的,這樣子壽命就會變短喔!





八、印表機:印表機也是一個很怕灰塵的設備,平常不用的時候,要記得蓋上一個防塵布。另外噴墨印表機在每次開機的時候,都會去清一下噴嘴,這一子會很浪費墨水,要是印表機都沒關的話,會發現墨水怎麼沒有用幾次就沒有了,所以要是這次有使用電腦不要用到印表機,那印表機就不要開,這樣子會比較省喔!





講完電腦的保養常識,其實有一個最需要保養的是人,因為其他的東西壞掉都可以換,可是人壞了,要換就不容易了,所以人才是最需要保養的,除了使用電腦要定時休息外,使用電腦時的姿勢更要注意。若是使用電腦後,有發現手痛、肩痛、眼睛酸等,很可能是使用電腦上的姿勢不良,最常發現的就是手部,尤其是滑鼠,更容易造成手部的傷害,不可不注意。





電腦是幫助我們工作更有效率的工具,但要注意若是會引起身體上的不舒服,那就要小心喔!願大家都愉快、健康的使用電腦。





心得  


        如果是電腦常常出毛病的人
一定要看看這篇文
事出必有因
平時養成好習慣
電腦能陪你長長久久

Q&A 電腦的歷史

Q電腦是誰發明的?


請告訴我,

謝~

A世界上第一部『 電腦 』是由 美國人毛琪雷與愛克特在 1946 年發明。隨著電腦科技之進步,『 電腦 』已由龐然大物演變到現在的微型電腦,也就是我們所稱的 個人電腦 ( Personal Computer ) 簡稱 PC。



第O代電腦(1939~1946) :



電腦的試作機為1944年艾肯教授所完成的哈佛大學的 ASCC-MARK-I 。在MARK-I中,使用了3,000個以上的繼電器 (Relay)和多量的齒輪,MARK-I為電氣機械式的電腦。MARK-I 採用的構想與今天的電系統的構想,幾乎相同 。為執行計算,事先排定指令,編製程序手冊,並將它轉換於紙帶上,成為打孔的組合,指示機械,如此使機械能依循程序 手冊,實行計算。這種處理方式稱為,自動逐次控制方式。



第一代電腦(1946~1958)--真空管時期 :



1946年,美國賓州大學的毛琪雷(Dr.John W.Mauchly)與愛克特(J.Presper Echert),製造了第一部以真空管為電子元件的自動電腦, 稱為ENIAC(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的縮 寫,它的長度為50呎,寬30呎(佔地約42坪),重30噸,共用了18800個 空管,是真空時期,也是第一代電腦的開始。ENIAC處理資料的媒體為打孔卡 片;計算機 讀進卡片的形式。乃遵循人類給予計算機的指令流程去做 的,也就說係採用插線 盤方式的。 但因人類可給予機器的指令種類及數量,是有限制的,因此無法要求其處理高水準的工作。



公元1945年,范諾曼(Dr. John Von Neumann)乃將作為控制方式的程式(Program)全部記憶於計算機的內部。這種將程 式記憶於電腦,以執行計算處理的方式,稱為內藏程式方式 (Stored Program Method)。公元1949年劍橋大學所完成的EDSAC,及1952年由賓州大學所完成的EDVAC等計算機都是採用此種原理。



自1952年 代就進入實用化時 代,在美國 經過試驗研究階段 後,電腦就成為商品出售,因而在民間企 業也開始使用。



第二代電腦(1958~1963)--電晶體時期 :



隨電子科技的快速進步,電子元件由真空管進步電晶體(Transistor) 其大小只有真空管的二十分一,耗電量及散熱量都少了很多,1954年遂有了以電晶體代替真空管的電製造成功,是第二代電腦的開始。 在記憶單元使用磁心,亦為本時代的特徵之一。



由於全面性的 使用 電晶體,以及電腦內部的回路理論的發 達等,促進了演算或記憶的高速化和安 定化。在電路單元,使用真空管和使用電晶體,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異。真空管的壽命比較短暫,與此比較電 晶體,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異。真空管的壽命比較短暫,與此比較電晶體的壽命幾乎等於半永久的,其信賴 性也比真空管高100倍,從這些事實察知,電腦也迎接了電晶體的黃金時代。在此時代,出現了配合使用目的各種電腦,也就是製出 科學技術計算處理用,事務資料處理用,或能處理兩者的通用電腦。



這時代的特色乃為編寫程式系統(Programming System )的運用。由於編寫程式系統的出現,那麼對於指揮電腦運轉的程式(處理程序手冊,程式)的編寫成為更容易。 編寫程式系統未被運用以前,人類以機器語言編寫程式。機器語言就是電腦所能理解的語言,是一種既繁雜又難於 應付的語言。因此,人們遂以人類容易了解的語言編寫一種程式,將人們所要處理的問題的程式語言轉換為機器語言, 然後再將機器語言轉換為人理的問題的程式語言轉換為機器語言,然後再將機器語言轉換為人類容易了解的語言。這 種編譯轉換語言的工作,交由電腦處理,就是編寫程式系統。 這時期,同時也啟用了一種適用於多種企業的共通業務 的應用程式(Application Program)。 



至第二代的後半期,子出現了資料通信系統,這系統在第三代有更佳的發展,同時也被實際利 用於各種不同範疇。 例如火車和飛機訂座位系統,暨人造衛生追蹤系統等均屬採用資料;通信系統的形態者。 利用資料通信系統,作即時的資料處理者,稱為線上即時處理(On-line Real-time System)。 



第三代電腦(1964~1971)--積體電路時期: 



電晶體的時代維持了十年,1964年4月1日,電腦界的巨無霸-美國IBM 公司向全世界宣佈,使積體電路(IC, Integrated Circuit)研製成功IBM 360型電腦,是第三代電腦的開始,電腦的速度又快了幾百倍。



積體電路為,一個大小約1公厘(mm)四方的東西 , 其中排組了電晶體或二極 體(Diode)、電阻等電路,如將其擴大時則如照片的下 方所示者,其衵排組了約20 個電晶體,40個電 阻或電容器(Condenser)等性能的電路。由於採用積體電路,電腦的體型便顯得輕巧玲瓏了。但 是其更大的優點為促進電腦的高性能化,高信賴化,動作的高速化。電腦有各種各樣的規模,所謂規模之不同,係表示其演算速度,記憶容量,或事務 處理能力等各有差別。



第四代電腦(1972~)--超大型積體電路時期 :



由於電子工業的技術突飛猛進,積體電電路也不斷的改良,一片積體電晶片(Chip)原先只能容納數十個電子元件的功能(所謂一個電元件就是原來一個真管或電晶體),稱為小型積體電路(Small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簡稱SSI)。後來一片積體電路晶片能容納數百個電子元件,稱為中型積體電路(Medium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簡稱MSI)。等到一片積體電路晶片能容納一千多個電子元件,稱為大型積體電路(Large ScaleIntegrated Circuit,簡稱LSI)(注意:所謂大型是指容量大,而不是體積大)。1970年以後,己經能在一片積體電路晶片上容納數千個甚至數萬個電子元件,就稱為超大型積體電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簡稱VLSI)。一般習慣上,將1970年以後使用VLSI的電腦稱為第四代電腦。 



1971年,英特爾公司的首次宣布單片4位微處理器4004 試製成功,它所採用矽片為10.6平方毫米,積體度達到相當於 2,200個昌體管數。從此,揭開了微型機發展的帷幕。 微型機以小巧的身軀、靈活的方式和低廉旳價格,迅進入了辨公室、商店、工廠、實驗室和家庭,幾乎無處不有它的身 影。1973年,英特爾公司又宣布研製成勁8住微處理器8080, 使單片的隼成度提高到4800 個晶體管。



第五代電腦(1990以後)--未來:



目前各先進國家(如日本、美國,由日本在1982年率先提出)正研突可處理聲音,具有人工智慧,能夠累積知識。此代的電腦屬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ec,簡稱 AI)的時代,又稱超導體電腦時代,或稱有機電腦時代,統稱無電腦時代;它是以超導體、砷化鎵或生物晶片等全新的技術所開發的電子元件為主,體積更小,處理速度更快。而具有知識處理能力,能聽、能看、會說話、也會思考,更具自行學習與推理能力的第五代電腦,將會是屬於未來的電腦。 



電腦發展年代比較表:



項目/代別 第 一 代 第 二 代 第 三 代 第 四 代 

年   代 1946 ~ 1954 1954 ~ 1964 1964 ~ 1969 1970 年以後 

電子元件 真空管 電晶體 積體電路 超大型積體電路 

執行速度

單  位 毫秒(10-3秒)

ms 微秒(10-6秒)

us 奈秒(10-9秒)

ns 微微秒(10-9~10-13秒)

ps 

記憶容量

單  位 1K ~ 4K

Bytes 4K ~ 32K

Bytes 32K ~ 3M

Bytes 3M

Bytes 以上 

處理速度

(指令/秒) 2千(2x103個) 1百萬(106)個 1千萬(107)個 1億(108)個 

主記憶體 磁鼓、磁蕊 磁  蕊 磁蕊、半導體 半導體、磁泡 

輔助媒體 打孔卡片 磁帶、磁碟 磁帶、磁碟 磁碟、半導體 

語言發展 機器語言 組合語言

COBOL

FORTRAN BASIC、RPG等

結構化高階語言 應用導向語言,

如C語言、PASCAL

語言 

可 靠 性 低 高 略  高 較  高 

耗 電 量 多 少 較  少 更  少 

體  積 龐  大 小 較  小 更  小 

電子元件

大  小 大姆 指 鉛筆的橡皮頭 0.5mm 鉛筆心 比針尖小 

用 途 科學計算用 科學用 事物用 科學應用 事務用

科學控制用 各行各業多種用途 

  











註:處理速度

  1毫秒(millisecond:ms) = 10-3秒

  1微秒(microsecond:us) = 10-6秒

  1奈秒(nanosecond:ns) = 10-9秒(又稱毫微秒)

  1微微秒(picosecond:ps) = 10-12秒



三、功能區分:電腦的發展過程也可以利用使用功能或儲存容量來區分,可分為下列幾類。 



超級電腦(Super Computer):專供大型運算,且速度至少在500MIPS以上。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指每秒CPU所能處理的百萬指令。另外記憶體的容量在1千萬字元以上(10MB)。這是功能最強大、速度最驚人、體積亦龐大的電腦,價格在億元左右。由於個人電腦在價格上日愈低廉,而功能及穩定性上日愈強大,所以利用個人電腦和網路架構,如16至32台以上個人電腦,亦可形成一部超級電腦。 

中大型電腦(Medium-scale & Large-scale Computer):字元結構在32位元(bit)以上,且可以同時連接多種輔助記憶體,且處理速度在1至50MIPS之間。主記憶體的容量在100萬字元以上(1MB)。一般適用於研究機構、國防單位或大型企業等,價格在數百萬乃至數千萬之間。 

迷你電腦(Mini Computer):迷你電腦的設備和大型電腦相似,包括了主機、磁帶機、磁碟機、讀卡機和作為I/O用的終端機,例如王安電腦就是以迷你電腦為其主力產品。其計算機結構(Computer Architecture)已經設計成容許許多人同時使用(透過網路),一般用於學校、中小型企業等,價格在數十萬到數百萬之間。 

微電腦(Micro Computer):所謂微電腦(micro computer)則是將微處理機接上必要的記憶裝置和輸入輸出設備,如此便是一部完整的微電腦了,如 IBM PC 。所謂微處理機(Microprocessor)即一般所稱之 CPU;若把 ALU與 CU 的電路燒製在同一矽晶片上,即稱為微處理機,如Z-80就屬於 8位處理機。是目前最普級、價格最大眾化的電腦。 

各型電腦性能比較表:



  超級電腦 大型電腦 中型電腦 迷你電腦 微 電 腦 

價   格 最  貴 <---------------------------------> 最便宜 

體   積 最  大 <---------------------------------> 最 小 

字 的 長 度 最  長 <---------------------------------> 最 短 

準 確 度 最  高 <---------------------------------> 最 低 

指 令 數 量 最  多 <---------------------------------> 最 少 

使 用 程 度 最不普遍 <---------------------------------> 最普遍 

記憶體容量 32MB 12MB 2MB 1MB 64KB 

處 理 速 度 10-9秒 10-9秒 10-8秒 10-6秒 10-6秒 

作 業 方 式 分 時 分 時 分 時 分 時 不具分時 

代 表 機 型 CRAY-1 IBM

370/168 DEC-10

IBM 360 PDP-11

HP 3000 APPLE-II 



(資料來源:陳榮方之強棒計算機概論)



附錄:電腦發展大事年表(1946--1984)



年份 大事記要 





公元前3000年  中國人發明算盤,人類最早使用的正式計算工具。 

   1642年 法國人布雷斯‧巴斯卡發明加法器,稱為巴斯卡機(Pascaline),可說是機械時期的開始。 

   1673年 德國人萊布尼茲(Gottfried van Leibniz)改良加法器,利用連續加法做乘法運算。 

   1801年 法國人約瑟夫‧傑夸德(Joseph Jacquard)發明使用打孔卡片(Punched carboard card)控制的自動化織布機。 

   1820年 法國人湯姆斯改良萊布尼茲的機器,可做加、減、乘、除運算。 

   1833年 英國數學家劍橋大學的查理‧巴貝基(Charles Babbage)完成一部差分機(Difference engine),爾後並完成一部功能更強的機器,稱為分析機(Analytical engine),對計算機貢獻良多,因此被尊稱為「電腦之父」。 

   1890年 赫勒里斯以打孔片儲存資料並用以處理1890年美國人口普查工作。 

   1894年 赫勒里斯設計了與今日計算機所用形式完成一樣的80欄卡片。 

   1896年 赫勒里斯成立列表機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為現在IBM前身。 

   1911年 赫勒里斯的公司與其它的許多公司合併。 

   1924年 赫勒里斯的合併公司,又經過改組且變更名稱為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IBM)。 

   1930年 愛德華州立大學的阿塔那索夫教授是第一個設計並製造電子數位計算機的人。 

   1844年 哈佛大學的艾肯教授製造完成MARK-I計算機,以繼電器為主要元件。 

   1946年 美國賓州大學的毛琪雷與愛克特製造完成第一部數位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lectronic Numeric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ENIAC)在美國建造完成;是第一代電腦的開始。 

   1947年 美國計算機協會(ACM)成立。 

   1947年 英國完成了第一個存儲真空管。 

   1948年 貝爾電話公司研製成半導體。 

   1949年 英國建造完成世界第一部內儲程式計算機"延遲存儲電子自動計算機"(Electronic Delay Storage Automatic Calculator;EDSAC)。 

   1950年 美國製造世界第二部內儲程式計算機(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EDVAC)。 

   1950年 "自動化"一詞第一次用於汽車工業。 

   1951年 Sperry Rand 公司建造了世界第一部商用電子自動計算機UNIVAC-1(UNIVersal Automatic COmputer)。 

   1951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製成磁心。 

   1952年 第一台"儲存程式計算機"誕生。 

   1952年 第一台大型電腦系統IBM701宣布建造完成。 

   1952年 第一台符號語言翻譯機發明成功。 

   1954年 電晶體取代真空管,是第二代電腦的開始。 

   1954年 第一台半導體電腦由貝爾電話公司研製成功。 

   1954年 第一台通用數據處理機IBM650誕生。 

   1955年 第一台利用磁心的大型電腦IBM705建造完成。 

   1956年 IBM公司推出科學704電腦。 

   1957年 程式設計語言FORTRAN問世。 

   1959年 第一台小型科學計算機IBM620研製成功。 

   1960年 數據處理系統IBM1401研製成功。 

   1961年 程式設計語言COBOL問世。 

   1961年 第一台分系統電腦由麻省理工學院設計完成。 

   1963年 BASIC語言問世。 

   1964年 積體電路取代電晶體,是第三代電腦的開始。 

   1964年 第三代電腦IBM360系列製成。 

   1965年 美國數字設備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機PDP-8。 

   1969年 IBM公司研製成功90列卡片機和系統--3電腦系統。 

   1970年 超大型積體電路的使用,是第四代電腦的開始。 

   1970年 IBM系統1370電腦系列製成。 

   1971年 伊利諾大學設計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電腦。 

   1971年 第一台4位元微處理機Intel 4004由英特爾公司研製成功,是微電腦的開始。 

   1972年 8位元微處理機Intel 8008發表。 

   1972年 微處理機基片開始大量生產銷售。 

   1973年 第一片軟磁碟由IBM公司研製成功。 

   1975年 ATARI--8800微電腦問世。 

   1976年 16位元微處理機TMS 9900發表(Texas Instrument)。 

   1977年 柯莫道爾公司宣稱全組合微電腦PET--2001研製成功。 

   1977年 TRS--80微電腦誕生。 

   1977年 蘋果--II型微電腦誕生。 

   1978年 超大型積體電路開始應用。 

   1978年 磁泡存儲器第二次用於商用電腦。 

   1978年 英代爾(Intel)公司正式推出八位元的8088中央處理器。 

   1979年 夏普公司宣布製成第一台手提式微電腦。 

   1979年 英代爾(Intel)公司正式推出十六位元的8086中央處理器。 

   1981年 美國Osborne公司推出第一部手提式 電腦- Osborne1。 

   1981年 32位元微處理機Intel IAPX 432發表。 

   1982年 英代爾(Intel)公司正式推出第一個真正十六位元的80286中央處理器。 

   1982年 微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 

   1984年 日本電腦產業著手研製"第五代電腦"---具有人工智慧的電腦。 

   1985年 英代爾(Intel)公司正式推出三十二位元的80386DX中央處理器。 



四、電腦的特性: 



速度快 

儲存容量大 

準確性高 

 



五、計算機(Computer)與計算器(Calculator): 



計算器一般只用來做簡單的數值運算;電腦可做複雜的數值與非數值的運算。 

計算器為人工逐步操作,逐步產生結果;電腦可用預先編寫的程式來控制,做連續的、快速的、大量的資料處理,產生結果。 

計算器幾乎沒有儲存單位,縱然有也是少量的;而電腦則有龐大的儲存媒體。 

計算器只能用按鍵輸入資料,與簡單的顯示、印字設備;電腦則有多方面、高效率、高速輸出輸入設備。

計算器之作業功能少而單純;電腦系統之作業功能多且完整。 

 



六、電腦的發展趨勢: 



體積愈來愈小 

記憶容量愈來愈大 

速度愈來愈快 

準確性愈來愈高 

功能愈來愈多 

耗電量愈來愈省 

價格愈來愈便宜




心得 
隨著科技的進步
電腦的


體積愈來愈小 

記憶容量愈來愈大 

速度愈來愈快 

準確性愈來愈高 

功能愈來愈多 

耗電量愈來愈省 

價格愈來愈便宜

這對我們來說當然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

追蹤者